最新消息

一次敌意并购攻防的活教材―矽品的反击!
{本社首席顾问社论:
并购是快速增加市场占有率,客户,产能,技术的方法之一;本社因为参与过千亿产值的重要并购案件,以及大大小小的合并案,经验与策略相当丰富

这个本土的合并不多见,国外案例多但成功者也少;这次的奇袭日月光出手也高招,矽品接手也高招!在全球市场不景气,同时大陆红色供应链的威胁下,合并整合是正确而且对台湾是有益 (前提是:日月光不是以对岸白手套的角色来运作的话),站在产业的大义大利这是不错的策略;只可惜幕僚经验不足,手段粗慥了些

反过来,矽品与鸿海的策略如愿了,但是合并的综效是没有的,简单的说就是鸿海家族的一员;未来可以慢慢物色策略股东进来

合并案往往引来很多的镁光灯效应,真正的成功合并都在镁光灯之后,更多在人才整合,组织文化,企业共识上的软功夫,而非策略或财报的数字;合并成功就统计的数字是低於15%,合并不是万能的特效药。也许过个一年再来回顾此案时,现在的结果对日月光不见得不好。}本社研究部整理20150901

2015-08-30 09:26 合作转载 风传媒
封测大厂日月光宣布敌意收购矽品25%股权,矽品当初说7天内会公布因应方式。矽品周五回击了―引进鸿海抗衡。矽品的接招算是相当高明,接下去就看日月光如何因应了。
日月光对矽品发动的敌意并购,在台湾算是非常少见,个性温厚的台湾人,并不怎么乐见与赞同这种有如「夺人财产」的作法。但实际上在先进国家中,敌意并购是产业整合、市场攻防的正常戏码。
虽然日月光自称是「善意收购」,但矽品事前不知、事后亦不接受,此为敌意并购,殆无疑义;至於日月光说初期只是财务投资,但事实上,如果日月光成功收购25%股权后,势必逐步推动并购,矽品被并入日月光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已,此所以矽品经过7天计议之后,必须发起绝地反攻之故,否则未来矽品就是「尸骨无存」。
反敌意并购的方式不少,有些方式―如驱鲨条款策略、重建防御策略等,未必合乎本地规定,同时也缓不济急;而买回股份方式、甚至反收购,前者等於是搞库藏股,增加公司派筹码、提高对手收购成本,后者则根本是反手去收购对手股权以牵制其行动,这些都牵涉到口袋深浅问题,矽品亦无能为之。因此,最后矽品用的是「白衣骑士策略」与「毒药丸策略」并行,藉此化解日月光收购的危机。
白衣骑士策略就是找来其它投资者,或以更高价格收购,增加对手成本及收购难度;或是让其对手即使完成收购亦无法超越这位白衣骑士,既已达不到策略性目的(如成为公司最大股东),对方只能打退堂鼓。毒药丸策略的方式之一是设法增发新股,藉此稀释对手收购股权、提高其成本。
矽品找来鸿海当白衣骑士,透过换股方式,让鸿海掌握矽品21.24%的股权,成为矽品最大的单一股东,矽品则持有鸿海2.2%的股权。而相较於日月光必须拿出352亿元现金去收购矽品股权,鸿海与矽品到底要花多少钱呢?答案是:几乎是零。因为两方都各自发行新股作为换股之需,简单讲就是印股票即可,不必花钞票。
当然,原有股东的权益会被稀释,但这同时也代表日月光的权益也被稀释。即使日月光花352亿成功收购矽品的7.79亿股,原本以为可占25%,现在只有19.69%了,还比那位白衣骑士鸿海的21.24%低哩。因此矽品是同时也用上稀释股权这招来反制日月光。
矽品的策略可说非常成功,让日月光进退维谷―继续收购,即使成功完成,但花了352亿元,能达到什么目的?除了一、二席董事席位外,毫无意义;提高收购成数与价码继续拚?傻瓜吧!矽品只要印更多股票跟鸿海换,日月光花更多钱买来的股权一样被稀释;即使不如此作,鸿海是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跟日月光拚斗,以鸿海雄厚的实力、郭董的霸气及深不可测的口袋,日月光有胜算吗?
日月光的选择恐怕不多了;如果收手不再积极收购,现在手上的矽品股权就当作「真正」的财务投资,未来股价上涨时再出清脱身。如不及时收手退出战场,就算最后收购到的股权成功达阵,但坐在董事会中,也只能当当「老二」,旁边坐的是数吨重的重量级老大鸿海,加上视其如寇仇的公司派,也是啥事都作不了。
较有趣的是矽品与鸿海未来的关系,因日月光的敌意并购,把矽品推进鸿海怀抱,未来呢?鸿海永远满足於「策略性合作关系」吗?矽品不会是「前门拒虎 后门进狼」吗?或许,在价值判断与心理上,有鸿海这个「富爸爸」,还是比被同业吃掉来得好吧。但无论如何,这次的敌意并购攻防,都足为企业学习之教材。(本社公关部引用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