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台灣面板業聯日制韓的盲點2012/04/01

在金融風暴後,台灣面板廠與南韓面板廠在營運獲利與市場佔有率等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同時被南韓三星與LG集團壓著打的還有日本廠商,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因此台灣與日本業者共同合作的「聯日制韓」策略一再被業界人士提起,且在日本311大地震過後,日本業者更加體認到當地製造體系與生產競爭力薄弱等問題,在政府的穿針引線下,近年來中、日兩地廠商對於合作展現更積極的意願。
台系面板廠中包括友達與奇美電,均已與日本業者展開合作,以近期來看,奇美電供貨給夏普,友達則與日本出光興產締結OLED策略聯盟,從材料端切入,共同搶進AMOLED市場。此外,受日圓升值以及日本大地震影響,日本廠商也加速投資台灣的動作,經濟部已成立「台日產業合作搭橋推動方案」,陸續促成日立化成、東麗等與LCD產業相關的日商進駐台灣設廠。由此來看,台、日正在擴大合作中。
中、日業者在FPD產業上相互合作,藉此盼望發揮截長補短的功效,分析台、日業者優勢,日本廠商的強項在於上游設備與零組件布局佳,且開發上游材料的基礎能力強,至於台廠的優勢則在於擁有強大的面板生產能力,同時在組裝與製造的能力上亦是強項,而中、日廠商可合作的領域則包括觸控與OLED等市場。
中、日廠商合作看似可相互「取暖」,共同目標是抵制南韓三星電子此一龐大的科技業巨獸,但中、日廠商合作,實際上能夠發揮的效果有多少?雙方的合作,在終端品牌的銷售上能夠加乘嗎?答案其實很明顯。
再者,將時間拉長來看,當台灣的廠商太過於倚賴日本上游材料與設備廠商時,台灣當地業者開發上游關鍵零組件與材料的能力將會越來越薄弱,本地的零件與原物料廠商生存空間也會被壓縮,就整體供應鏈看來,長久下來恐非良策;而類似的情況,恐也會發生在日本業者身上,當日本廠商太過於仰賴台灣廠商的製造能力時,當地的製造業則會持續萎靡,就業人口數也會遭受衝擊。
當業者不斷喊出「聯日制韓」、「聯中抗韓」的策略時,不難明白廠商是想要為當下所遭遇到的產業困境解套,以當下目前這個時間點來看,面板業的中、日合作,確實是可解決部分的問題。但就政府的產業政策而言,就得看的長遠些,政府與廠商不同的地方在於,政府得要有更高規的思維,才能夠訂定出對國家產業前途發展有利的政策方向,而短、中、長期的產業轉型規劃與配套措施絕對不能少。
如果台灣老是跟在南韓廠商的後面跑,三星致力發展AMOLED,經濟部就找中研院、友達、宏達電等廠商成立「AMOLED聯盟」,雖然可能有助於解決廠商眼前的訂單問題,但三星在AMOLED上已經鑽研了好長一段時間,在台灣的品牌力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最後恐還是會落後三星一大截。
《魔球理論》告訴我們一件事:每一個強項雖然可以彌補某一個弱點,但也會創造另一個弱點。要魔球顯靈,得努力嘗試沒試過的領域,並在創新的經營模式中找出路。
當台灣與日本業者都將三星當成是「首要敵人」之時,雙方結盟雖然可以彌補彼此的弱點,但其實也是在創造自己的弱點。跳脫追隨南韓廠商的老路,跨一步嘗試發展更新、更高規的技術(如柔性AMOLED顯示面板),雖然新路不一定會成功,但總還是有「出奇制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