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活動
3
20160609 創新!讓企業合併更有綜效4
https://www.ilcd.com.tw/ 國際液晶有限公司
國際液晶有限公司 814 高雄市左營區大順一路260號3F~6
MicroDisplay微顯示時代來臨20250401 公關部Apple 2023 6/6 WWDC發佈採用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 mOLEDoSi暨Spatial Computing、Apple 2024 2月 Vision Pro MR上市交貨,造成2024~2025/1Q AR.MR.XR 百花齊放,新產品採用mOLEDoSi對標Apple.除了Sony SS出貨創高業績成長,更激發大陸國家投入mOLEDoSi,如熙泰智能,視涯科技,BOE等。熙泰已經在安徽蕪湖的支持下投入60億180K.月產能,分成3-Phase各6K,目前Phase I 6K順利量產。3/21四川南充基地開工暨3/6新聞揭露四川綿陽基地投資;熙泰目前是12" Wafer line領先於大陸各廠,並且戰略暨策略清晰、節奏展開、客戶也主動掌握。Meta 2022推動Meterverse、2023 Apple MR、2024 MicroDisplay在穿戴眼鏡上地位確立.TFT-LCD在OLED暨mOLED的浪襲,從大尺寸TV、DT MNTR、N、BPadS、P等,逐步應用取代.2024~2033這十年的取代效應開,也是AI&5G的成熟到位助力。熙泰科技南充12英寸Micro OLED产线开工2025-03-24 LED Inside 编辑熙泰科技公众号消息,3月21日上午,熙泰科技南充半导体微显示产业园项目在嘉陵区开工。熙泰科技南充半导体微显示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125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重点建设熙泰科技第二条12英寸硅基OLED产线,主要从事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生产。该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及软件系统,集成AI质检等先进技术,建成了半导体微显示制造基地。随着项目的落地建设,可加快带动南充市新型微显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集聚行业管理、技术人才,进一步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南充半导体微显示产业聚链集群发展。据悉,项目计划在2025年底实现主体完工,2026年底试生产,2027年3月实现量产。资料显示,熙泰科技聚焦穿戴XR的近眼显示核心部件Micro-OLED的研发与产业化,已申请专利超过470件,其中发明占比超过60%。目前,熙泰科技拥有“8+12英寸”两条产线,其中12英寸产线是全球最先进的产线。南充半导体微显示产业园的开工,将启动熙泰科技第二条12英寸产线建设,是2030年实现熙泰半导体微显示产业领先企业的关键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除熙泰科技项目开工外,在本月,睿显科技总投资30亿元的Micro OLED产线则签约落户长沙,项目计划通过“8 + 12英寸”双线布局覆盖全系列硅基OLED微型显示产品,满足更多AR/VR/XR场景和客户的需求。LEDinside整理&公關部引用 20250401 https://www.ilcd.com.tw/hot_512208.html 20250401 MicroDisplay 微顯示時代來臨 2025-03-25 2026-03-25
國際液晶有限公司 814 高雄市左營區大順一路260號3F~6 https://www.ilcd.com.tw/hot_512208.html
國際液晶有限公司 814 高雄市左營區大順一路260號3F~6 https://www.ilcd.com.tw/hot_51220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ilcd.com.tw/hot_512208.html

相關連結:http://ctee.com.tw/News/view.aspx?newsid=33463&cat=7

創新!讓企業併購更有綜效 2016/06/06 | 校園報導 | 工商時報 黃志方
3d8537a5-f8e7-482f-8eb8-7c4374dc68b0.jpg
國立交通大學科管所徐作聖教授(右五)、楊立新博士(右六),與交大科管所校友群

文/楊立新博士

   依重要研究機構的實際調查:併購的失敗率達8成!被併購企業沒能替併購主增加價值(value and performance);併購主沒有發揮合併綜效(synergy),甚至還有5成把併購主拖垮原來的成長與市值;不過風險越高、全球鎂光燈的魅力,仍然吸引企業主屢屢創下合併金額的紀錄;亞太是未來15年GDP成長活絡的市場,台企及中企也開始展開國際性、跨文化的併購式成長。如何從過去傳統美式對外併購的方法、高失敗率、高成本(特別是時間冗長)之中,得到寶貴經驗,產生另外一套的亞洲式合併的經典,應該是亞太剛要開始的10年管理顯學。 

   自1980至今,西式的經驗結果告訴我們,併購後必須面對的四大現實:
(一)併購後的企業大多無法持續成長 :
例如1. 客戶流失、2. 成長氣勢減低( momentum )3. 缺乏適當新營運能力等 ; 公司的合併常會造成兩方企業花太多時間在整併的執行討論,而忽略了企業的經營目的;根據麥肯錫針對160家合併案作出的調查顯示,僅有13%的企業,在合併後兩年還有持續優越的營收成長表現。

(二)合併的成本相當驚人:
首先及首要就是時間成本,相關負責人員在合併後得花費時間構思未來,容易造成注意力的分散。此外,兩家企業得解決很多問題,包含資訊系統( IT system )、國內外分支機構的結合、組織的重組、裁決與責任問體等,這些都是成本。 

(三)對併購後產生的成本節省綜效( cost synergy )期望過高:
節省成本的確是併購所帶來的重大效益,甚至超過收益所帶來的綜效,如何在節省成本與收益綜效之間應取得平衡點;取捨之間考驗著併購團隊的細心與智慧。

(四)執行不力將導致併購失敗:
分析合併失敗的原因,排行前三大的原因分別是:組織溝通機制不良( 22 %)、管理團隊的效率不當(21%)、企業文化差異( 19 %);再加上整合策略不佳( 16%)、缺乏員工支持(7%)的話,合併失敗和執行面相關的因素竟高達 85 %。因此,企業應正視執行面的問題,才是確保合併成功的實際作法。
併購後的整合若要能順利進行,必須得到員工同仁的認同,並朝著新訂定的目標前進新的願景前進,因此和員工合併後第一時間溝通是併購後最重要的一環。

筆者親身經歷與規劃幾件跨國合併,提供現在與未來創新的併購後的六大管理步驟 :

1. 創新目標確認( Innovate and verify aspiration )
了解合併的未來願景,同時把它轉換成一個可以衡量的目標。確認企業所有成員都能清楚地認知共同的目標,這有助公司在快速的整合過程中,明確地掌握兩家公司的業務相似部分,施行最佳實務。這可以達到持續關注顧客與收益的目的。

2. 創新協調組織( innovate and align organization )
合併後兩企業都不會跟之前一樣,挑戰自己的過去;共創新的組織文化,必然重新調整、建立新的組織型態、新流程,快速定案,讓新的合併公司成為績效良好的公司

3. 創新創造價值( innovate and leverage value )
價值的創造來自於「開源」與「節流」,企業應分配這兩個的比例、並辨識短期與長期的價值,進一步分析公司得採取的作為。共同尋找新增加收入來源的機會(進行交叉銷售,或是重新進行產品與定價的策略);改善資源資金運用,可從現金流量表和財報分析著手。

4. 創新願景合併方法( innovation and vision approach )
思考最有效的整合方法,來達到「近期整合成功」並「長期創造卓越」的企業,夢想的高度是人類最崇高的熱情,願景要有一定的挑戰及高度。此外,訂定決策時,可以從制定明確的整合管理流程圖、領導力與執行力三方面進行全面性的思考,同時使決策能吻合計畫結構與系統,以發揮最大效用。

5. 創新嚴格執行( innovate and execute )
有效的執行,是決定成敗的最終要素;如何建立並管理合併計畫,來確保及時並且完整地達成目標是很重要的。企業可從雙方組織挑選 10-30 人,成立專案管理辦公室( Project Executive Office ),藉由基礎建設與專業能力來協助價值目標與時效掌控達成。  

6. 創新的留才池(innovate the talent pool)
每個企業都有其優勢和缺點,人才也是一樣;被併企業一定有優點,併購主才願意出錢出力買入,而這些當初優點或技術、差異是人想出來與做出來的,關鍵都是人才。為何合併後一但執行面運作就變成礙眼、絆腳石、問題份子、意見領袖呢?併購主的最大綜效是重點,人才適當的取捨是無可避免的話,離開的人才應該得到關鍵主管的傾聽、發展協助、管理;企業失去人才反而造就、壯大競爭對手,是要記取的寶貴智庫。 

大國有更替,後發展國才有機會,就像荷蘭取代西葡、英國取代荷蘭、美國取代英國;德國是工業革命的後發者,取代工業革命的發源英國;天時會輪轉、機會會降臨,但是也是留給懂得事先準備,以及懂得權變、創新、靈活運用的企業。 

楊立新 博士簡歷:

現任:全球競爭力學院 執行長2015-2016亞太人才高峰會 主任委員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校友總會總會長

經歷:日立集團-日立電子、奇美電子、晶電、威創視訊

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